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的安徽省銅陵市,72年前是渡江戰役的主戰場之一。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戰役首先在銅陵、繁昌江段打響。4月21日8時,人民解放軍占領銅陵縣城。這是渡江戰役發起后江南最早解放的城市。從此,銅陵以“江南解放第一城”的殊榮,載入共和國史冊。 1949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及華東、中原地區部分地方武裝共約120萬人,在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統一領導下,于三四月間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沿江防御之國民黨軍。 總前委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針對國民黨軍江防布局和地形情況,組成東、中、西3
淮海戰役紀念館中,陳列著一件半截棉袍。這件棉袍下擺殘破,漏出的棉花因染上戰士的鮮血而發黃發黑。雖然年代久遠,棉袍已經破舊不堪,但其背后的故事卻感動了無數參觀者。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全面打響。農民石連生就是穿著這件棉袍,加入支前擔架隊。原本這件棉袍衣長過膝,但是為了救治傷員,石連生把棉袍的下襟處撕開一個大口子,扯下大塊棉花,為傷員擦去泥土和血污,又撕下袍襟布為他們包扎止血。到戰役結束時,這件過膝長袍已經成了一件破舊短襖。 破舊的棉袍、運糧的功勞車、老百姓支援的門板......紀念館里的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場景,再現了73年前那場會師淮海、
記者 康子湛 張笑語 張雨晴 八百里沂蒙,一片紅色沃土。 革命戰爭年代,百萬沂蒙人民擁軍支前,十萬英烈血灑疆場,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了不朽的沂蒙精神。習主席深刻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初夏,記者深入齊魯大地,探尋沂蒙精神的光芒和力量。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松柏掩映,莊嚴肅穆。由毛澤東親筆題寫碑名的紀念塔,為6.2萬余名烈士而立。 1939年10月,八路軍第115師遵照黨中央
崔瀚鵬 烏江,發源于貴州省西部威寧縣烏蒙山東麓,自西向東流經黔北,自古便以流急、灘多、谷深聞名于世,素有“天險”之稱。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以巨大代價突破湘江,人數銳減到3萬多人。面對國民黨“追剿”軍的步步逼近,中共中央在黎平緊急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通過決議,放棄到湘西同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貴州北部進軍。 要實現這一戰略意圖,首先要突破烏江天險。1934年12月29日,紅1軍團分兩路突進烏江。此時,國民黨軍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正快速向中
郝永平 孫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小康社會已全面建成,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成功實現,這意味著黨領導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大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審視這一偉大實踐,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確信,人民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亮眼底色。 為了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追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之
王士龍 ? ●黨性作為政黨固有的本質屬性,不僅代表和反映著黨的整體形象,而且表現為黨員個體的具體特性,體現在每一名黨員的日常思想、言論和行動中。人民群眾評價我們黨的黨性,就是通過觀察每一名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來判斷的。? ●黨的百年歷史充分證明,黨性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是黨的優良傳統和重要法寶。?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每一名黨員都要樹立更高的黨性標準和要求,把加強黨性修養作為終身必修課,煉就“金剛不壞之身”,以崇高的黨性堅守初心、接續奮斗。 ?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契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