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瀚鵬
烏江,發源于貴州省西部威寧縣烏蒙山東麓,自西向東流經黔北,自古便以流急、灘多、谷深聞名于世,素有“天險”之稱。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以巨大代價突破湘江,人數銳減到3萬多人。面對國民黨“追剿”軍的步步逼近,中共中央在黎平緊急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通過決議,放棄到湘西同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貴州北部進軍。
要實現這一戰略意圖,首先要突破烏江天險。1934年12月29日,紅1軍團分兩路突進烏江。此時,國民黨軍吳奇偉、周渾元兩個縱隊正快速向中央紅軍展開追擊。紅軍必須在敵重兵到達之前,迅速渡過烏江,向遵義靠近。
擔任烏江防務的是黔軍侯之擔的教導師。黔軍燒毀村莊、擄走船只,在烏江北岸修筑防御工事,控制了包括茶山關、孫家渡、江界河等重要渡口,大有配合薛岳部圍殲紅軍于烏江南岸的態勢。
1935年1月1日,紅1軍團以紅2師第4團為前衛,逼近江界河渡口。經過火力偵察,敵在江界河渡口防守嚴密,然而其上游小道疏于戒備。于是,紅2師制定了佯攻渡口大道,主攻上游小道的作戰方案。然而,當日由第4團第1營第3連連長毛振華率領的8人突擊泅渡失敗。夜間,連隊再次組織18人乘竹筏渡江。最終,只有以毛振華為首的5名勇士所乘的竹筏劃向對岸,其余竹筏被急流卷了回來。
1月2日拂曉,軍委副參謀長張云逸趕到第4團,要求迅速完成渡江任務,否則有背水而戰的危險。面對嚴峻形勢,第4團官兵表現出極高的戰斗熱情,迅速綁扎60多個竹筏,不顧晝間敵火猛烈等不利因素,強行實施渡江。當日9時左右,強渡開始。由第1營第1、第2、第3連官兵組成的突擊隊乘竹筏,冒著江面密集的敵軍炮火,奮勇前進。在突擊隊接近北岸時,潛伏在崖下一夜的5名指戰員突然對敵發起側擊,配合主力強渡。
黔軍預備隊1個營發起了兇猛的反沖擊。在我軍炮火的壓制下,登岸勇士頑強進攻,沖入守軍陣地,與敵展開慘烈的近戰格斗。其中,第1營第1連官兵在攻入敵主陣地后,立即展開追擊,長途奔襲40多里,奪占了黔軍“前敵指揮部”,為烏江戰斗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至1月6日,中央紅軍和軍委縱隊全部渡過烏江。為表彰紅1軍團紅2師第4團第1營第1連(現第82集團軍某合成旅第1營第1連)在此次戰斗中的突出戰績,紅1軍團授予該連“強渡烏江模范連”光榮稱號。
在以后的革命歲月中,該連始終沖鋒在前。長征途中,該連又率先攻入天險臘子口,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解放戰爭時期歷經四平保衛戰、解放海南島等戰役戰斗。近年來,全連官兵多次完成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始終高舉戰旗,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