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不卡-亚洲欧美bt-综合欧美国产视频二区

豐碑永存天地間

時間:2021-05-19 來源:武漢經發糧食物流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量:1781 返回列表

王筠 徐樂濤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官兵前仆后繼,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壯麗恢宏的精神史詩。他們是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杰出代表。其中,12位志愿軍指揮員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這是朝鮮人民以國家名義給予中華兒女的最高榮譽。中國人民志愿軍及其創造的偉大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鮮艷戰旗,高高飄揚在世界的東方。

12位榮譽獲得者之一、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是這支光榮部隊的代表。久經沙場的彭德懷深知,1950年代的新中國已不是1840年代的舊中國,中華民族已經從百年的混沌中清醒過來,中國人民已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了,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關鍵時刻,彭德懷橫刀立馬,背負著祖國和人民的信任與囑托,于1950年10月19日率先跨過鴨綠江。6天之后,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和平是打出來的。經過5次大規模攻防運動戰,中國人民志愿軍把所謂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迫使帝國主義者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停戰,迎來了最后的勝利。作為這支光榮部隊的指揮員,這份至高榮譽,彭德懷實至名歸。

12人中的楊根思、伍先華、孫占元和楊春增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為了踐行“人在陣地在”這句鏗鏘有力的誓言,在彈盡糧絕的最后關頭,毅然拉響炸藥包、爆破筒、手雷或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1950年11月底,朝鮮長津湖地區冰天雪地,氣溫降至零下30攝氏度左右。為了阻擊美陸戰一師,連長楊根思奉命帶領第三排堅守下碣隅里東南小高嶺陣地。戰至最后,楊根思拉響僅有的一包炸藥,與爬上陣地的敵軍同歸于盡,時年28歲。1952年9月30日,在朝鮮金城郡官岱里以西反擊美軍戰斗中,班長伍先華抱起10公斤重的炸藥包,毅然跳進敵占坑道,與40多名敵人同歸于盡,時年25歲。1952年10月14日的上甘嶺戰役中,在戰友相繼傷亡、彈藥告罄的情況下,已經身負重傷的排長孫占元爬到敵人的尸體堆里,從敵尸上解下手榴彈繼續戰斗。當敵軍涌上陣地時,他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時年27歲。1952年8月5日,在朝鮮金城前線座首洞的戰斗中,副排長楊春增與戰友們一起連續擊退敵人10余次進攻,殲敵200余人。8月6日黃昏,當敵人涌上陣地時,他舉起最后的一枚手雷撲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時年23歲。

在血火交融的抗美援朝戰場,在松骨峰,在飛虎山,在鐵原,在上甘嶺,最后關頭撲向敵群與敵同歸于盡的志愿軍官兵遠遠不止這4名無畏的勇士。43天的上甘嶺戰役期間,為了陣地,為了那面不倒的戰旗,撲向強敵并與之同歸于盡的勇士就有數十人之多。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志愿軍英雄們以鋼鐵般的意志,詮釋了什么是大無畏的戰斗精神,什么叫能戰、敢戰和勝戰。

黃繼光、李家發和許家朋犧牲的時候都很年輕,黃繼光21歲,許家朋22歲,而李家發只有19歲。他們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勇敢和意志把大寫的“忠誠”與“擔當”鐫刻在自己的陣地上,他們的壯舉堪稱驚天地、泣鬼神。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中,作為通信員的黃繼光主動請戰爆破敵人的火力點,在多處負傷、彈藥用盡的情況下,為了戰斗的勝利,他毅然決然地奮力一撲,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正在射擊的敵機槍,英勇捐軀。1953年7月6日夜,在朝鮮鐵原以西石硯洞北山反擊美軍第7師戰斗中,當執行爆破任務的戰友犧牲后,戰士許家朋主動抱起炸藥包沖向敵暗堡。天降大雨,炸藥包被雨水淋濕,加上雙腿被炸傷,爆破未能成功。為了爭取寶貴的時間,許家朋挺身撲向敵暗堡射孔,以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1953年7月13日夜,在金城戰役反擊南朝鮮軍的轎巖山戰斗中,新戰士李家發主動請戰,炸毀了敵主地堡外圍的3個火力點。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他仍艱難地向前爬行,用最后一顆手雷將敵主地堡摧毀。反擊部隊發起沖鋒時,又遭敵另一暗火力點封鎖。從昏迷中醒來的李家發以驚人的毅力爬向敵暗堡,挺身而起,用年輕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射孔。

與武裝到牙齒的強大敵人生死對決,光有勇氣還不行,還要講求謀略。只有立足自身條件,努力發揮現有裝備的最大效能,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與敵周旋,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把戰場上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楊連第、胡修道和楊育才都是這方面的代表。

被譽為“登高英雄”的副連長楊連第入伍前干過電工和架子工。他腦子靈,辦法多,搶修鐵路橋梁,沒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他完成不了的任務。面對美國空軍的“絞殺戰”,楊連第技高人膽大,根據敵機活動規律,提出白天搶修的大膽建議,并推廣到全志愿軍鐵道兵部隊,大大提高了搶修搶通的效率。1951年7月,美國空軍傾其所能,將清川江大橋的橋墩炸塌,通行中斷。適逢多年不遇的大洪水,搶通任務十分艱巨。楊連第采取架浮橋、搭吊橋等辦法爭分奪秒地組織施工,用150個大汽油桶連接的“浮筒橋”連起兩岸。沒有起重設備,他就帶著戰士們在鋼梁下搭起枕木垛,以短鋼軌撬起鋼梁,再往上墊枕木,逐層起高,終于把鋼梁架在了橋墩上,清川江大橋順利搶通。1953年5月15日,在又一次搶修清川江大橋的過程中,時年33歲的楊連第不幸被美軍投下的炸彈彈片擊中頭部而犧牲。志愿軍領導機關為其追記特等功,追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命名其生前所在連為“楊連第連”。

志愿軍新戰士胡修道參加上甘嶺戰役時只有21歲。當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時候,小伙子膽大心細、毫無懼色,以機智靈活和勇猛頑強的戰斗作風與來勢洶洶的美軍周旋,堅守陣地一整天,殲敵280余人。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曾經家喻戶曉,其主人公人物原型便是戰斗英雄楊育才。1953年7月13日晚,時任偵察排副排長的楊育才奉命帶領一支12人的小分隊,突襲南朝鮮軍精銳部隊首都師第1團即“白虎團”團部。楊育才采用偽裝行軍的方法一路穿插前進,在套取了敵人的通行口令后,秘密而神速地潛入敵之縱深,以突然、果敢的戰斗行動,共殲敵70余人,繳獲“白虎團”團旗一面,僅用13分鐘即結束了戰斗,而己方無一傷亡,創造了特種作戰的經典戰例。

與身披硝煙、沖鋒陷陣的戰友們比起來,26歲的邱少云展現出的是一種別樣而決絕的犧牲。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的作戰中,潛伏部隊的潛伏點被美軍燃燒彈點燃。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潛伏部隊全體人員安全和攻擊任務的突然、順利,邱少云放棄自救,以難以想象的極大意志力忍受著烈火焚燒,直至壯烈犧牲。戰后,志愿軍總部決定為其追記特等功,追授“一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70年過去了,很多東西被探索、發現、記錄、保存并傳承下來,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文化遺產和精神符號,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永遠的豐碑。

讓我們默誦并記住他們的名字吧:彭德懷、楊根思、黃繼光、孫占元、楊連第、邱少云、伍先華、許家朋、胡修道、楊春增、楊育才、李家發。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飽含著英雄們的民族大義、家國情懷,因而永存于天地間,永遠閃耀著革命理想和熱血信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