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不卡-亚洲欧美bt-综合欧美国产视频二区

黨史是一座寶庫

時間:2021-03-05 來源:武漢經發糧食物流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量:1685 返回列表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今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其廣度和范圍而言,應該是100年來的第一次。百年唯一,不能不深感這一重大決策的分量。

黨史是什么?黨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概括,如果就其時空的廣度和內涵的深邃來說,我認為更可以說它是一座寶庫。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边@是對黨史內涵所作的高度概括。學習黨史,就是要從這座寶庫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智慧和力量。

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边@個初心和使命,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程和全部活動,但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其源頭,應該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心態、心愿和心志。

100年前,13名一大代表和2名共產國際代表會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數天后,其中的10人又來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船上,縱論天下大事,謀劃建黨之策,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其時,13名代表平均年齡不過28歲,自己還未到而立之年,卻先把一個黨給立起來了。而在最早的58名黨員中,留學日本的18人,北京大學畢業的17人,其他大學的8人,中師、中學畢業的13人。從職業來看,擔任教師(教授)的17人,學生24人,報人(記者)、律師、職員等自由職業者10人,棄官不做的3人,工人4人。這些職業和履歷表明,這些人投身革命,參與建黨,顯然并不是迫于個人或家庭的生計,也不是因某種無奈而走上這條道路的。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題寫的這副對聯,集中反映了黨的創建者的信念和擔當,也回答了不愁生計的這批人所作何為的問題。如果要說原生態的初心,首先就是責任之心,自覺肩負歷史責任,不懈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不同之人所找道路不一,這批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找到蘇俄的道路,形成了最初的信念,這就是信念之心;信念需要付諸實踐,也就是要去奮斗,于是就有了奮斗之心;所有的奮斗為了什么?歸根結底為了人民、為了中華民族,這就是為民之心。原生態的初心概括起來,就是責任之心、信念之心、奮斗之心、為民之心。

在100年的不同時期和階段,中國共產黨從事著不同的事業和活動,但都一直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奉獻。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的中央委員候補委員有171人,而犧牲、遇難的有42人,占24.56%。擔任過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以上職務的有55人,其中犧牲、遇難的有15人,占27.27%。這就是說,在新中國成立前,每4個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中就有1個犧牲、遇難,每4個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也有1個犧牲、遇難。

從1921年至1949年4月南京解放的28年間,南京地下黨組織曾經8次(也有說9次)遭到敵人殘酷破壞;113名主要負責人中,32人先后英勇犧牲,任職時間最短的一任市委書記,到任7個月就在雨花臺英勇就義。但是,每一次破壞之后,黨組織又都頑強地恢復重建了起來。解放戰爭時期,以陳修良為書記的南京市地下黨組織,在國民黨核心區開展秘密工作,與國民黨斗智斗勇,配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的勇氣和智慧。

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

中國共產黨的100年,有著明確的奮斗目標,既有最高綱領,又有不同時期的最低綱領。雖然也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失誤,有過各種各樣的曲折、挫折,但都能總結經驗教訓,在磨難中奮起、成長和前進,先后干成了革命、建設、改革三件大事,作出了三大貢獻、實現了三大飛躍。

說篳路藍縷,名副其實。就拿長征來說,大家早就非常熟悉,但我們還是可以提供一組基本的數據。

按各路紅軍所走最遠的路程計算,紅一方面軍走了2.5萬里,紅二方面軍走了2萬余里,紅四方面軍走了1萬余里,紅二十五軍走了近1萬里。各路紅軍長征的總里程約為6.5萬余里。

長征途中,紅軍共進行了師以上規模的戰役戰斗120多次。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四路紅軍出發長征時,總人數為20.6萬,沿途補充了1.7萬,到結束時共保留下來5.7萬。這就是說,在長征途中,紅軍一共損失了16萬人。其中犧牲營以上干部達432人。

按跨越的主要雪山計算,紅一方面軍爬了5座,紅二方面軍爬了8座,紅四方面軍爬了13座,其中有的是兩次翻越。

長征最能打動人心之處,是在面臨的困難達到極限、受到的挑戰達到極限、人的生存能力也達到極限的情況下,居然奇跡般地超越了所有這一切,生存了下來,走向了勝利。所以,把長征譽為“地球上的紅飄帶”,既極為豪邁,又非常貼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天安門廣場的布置,就是兩條巨大的紅飄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條巨大的紅飄帶,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基業,也是一條巨大的紅飄帶。

在這篳路藍縷的征程上、建功立業的基石上,也留下了許多江蘇的印記。

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著重討論了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但如何轉變并非易事。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隨后,迅速向上海挺進,準備解放和占領上海。4月24日,總前委、華東局以及黨、政、軍、財、文各界精英和部隊共3.2萬人,相繼到達滬寧線上的丹陽。但到此之后,卻沒有繼續前進,而是一直停留到5月26日。

為什么?因為總結占領南京的經驗教訓,總前委主動提出推遲上海戰役的時間,所有部隊和準備接管人員在丹陽認真學習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學習黨的城市政策和工作紀律。

陳毅在干部大會上做報告強調:“我們野戰軍的‘野’,在城里不能‘野’!”

在整訓中,專門規定了一系列進城紀律。其中有一條,進城后一律不入民宅。有些干部提出,如果遇到陰天下雨、有病號怎么辦?答復是:“我告訴你,洋宅不許入,民宅也不許入,天王老子也不行?!?/p>

經過整訓,部隊的素質大大提高,軍紀更加嚴明。5月12日至27日,三野部隊發起上海戰役,占領了中國當時最大的城市。夜晚的槍聲逐漸停息下來。到第二天早上,市民們打開窗子,突然發現,很多解放軍戰士整齊地和衣躺在街道的屋檐下,已經度過了一個夜晚。他們沒有進入民宅。

有人拍下了一幅照片。這幅照片,不需多加一字,就感動了無數上海市民,也感動了中國人民,為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民心。

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在長期奮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型的國家政權,實行了大規模的社會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引領國家向著現代化的目標不斷前進。特別是改革開放,實現了黨和國家的歷史性轉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集中表現和根本原因。

這些成就和輝煌,很多是我們自己參與創造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看得見摸得著的。

江蘇地處長江兩岸,對長江有著天然的感情,但千百年來,對于過江、渡江,又有一種無奈和畏懼的糾結。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進步伐中、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中,我們終于看見,一座座大橋橫跨長江、矗立起來。這,可以作為我們黨創造輝煌的典型標志。而在這種變化的起點之處,又有著江蘇的貢獻。

19世紀末以來,歷屆政府和有關人士,曾不斷提出修建長江大橋的設想,有的還多次進行了規劃。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實際建成。新中國成立以后,迅速規劃了在長江上建設大橋的戰略任務。1957年10月15日,首先建成了武漢長江大橋。

1956年,國家又作出了在南京建設長江大橋、貫通京滬鐵路線的決定。武漢大橋的設計施工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進行的,而南京大橋的設計全部由中國自己完成。經過10年努力、8年建設,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先行通車。5萬多軍民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1969年1月1日,長江大橋公路橋交付使用。

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也是當時中國最大、橋梁技術最復雜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是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的橋梁建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的建成開創了中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橋梁建設的水平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大量高投入、高技術、大跨徑的長江大橋如雨后春筍般修建起來。截至2019年11月,長江干流上建成各類長江大橋115座,按橋型分,有梁橋27座,斜拉橋57座,懸索橋22座,拱橋9座;按功能分,有公鐵兩用橋9座,鐵路橋9座,公軌兩用橋4座,人行橋2座,管道橋1座,其余均為公路橋。江蘇境內建造的大橋,不斷在規模、技術、形式上創造著新的紀錄。用歷史的眼光看一看,每一個人都不難體會到歷史進步的輝煌。

當然,輝煌不是僅僅寫在身后,而是更應該寫在前方。當年,毛澤東曾經把中國革命比作萬里長征,并且把從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稱作萬里長征第一步。按此計算,從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就是第二步,從1978年以來算是第三步,從十八大開始或許會算作第四步。黨的100年歷史,總體走了四步。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無論百年,還是四步,都是“在路上”。過去在路上,現在在路上,未來還是在路上。處在歷史的交匯點,黨和國家作出了新的戰略謀劃。2021年,既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又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開局之年,還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之年。責任重大、任務繁重,挑戰也非常嚴峻。

因此,學習黨史,最重要的是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營養、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開創未來。梳理黨史,我們可以看到,黨的歷史,并不是干巴巴的幾條筋,也不是冷冰冰的幾句說教,而是有艱難曲折、有凱歌行進,有深沉思考、有豪情壯志,有非凡過去、有新型未來的巨大寶庫。對這樣的歷史,不僅需要學,而且很值得學,完全可以學得有滋有味。

(作者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