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屆中國(曹妃甸)物流與供應鏈金融峰會暨2020中國物流與供應鏈金融年會上,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出席了會議,并做了《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新思路》的主題演講,對相關政策進行了解讀。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
2018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共同發布了國家物流樞紐的規劃,今年第二批的名單應該也馬上就要公布了。為什么我在這里要講新思路?這是因為這兩年咱們國家的經濟形勢的變化非???,此外,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比中國的還快,所以在這兩快的背景下,將發生什么?基于此,今天我利用這樣的方式來為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第一,我國的產業(當然包括制造業、商貿流通業),物流、金融在現在提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將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和路徑,這一點是肯定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必須實行變革。正因為必須實行變革,物流企業、金融企業,投還是不投?投在什么位置?投在什么項目上?應該說我們現在的企業還處在一種困惑和焦慮期。
第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率先在疫情穩定下復蘇,加之改革開放形成了強大的國內市場和對未來的增長具有拉動作用的中產階級的消費人口(官方比較公認的數據是有4億中產階級,超過美國3.2億人口的總和)這個數據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還有一個就是具備增長潛力的地區,這個要素決定了中國只要保持發展的定力和順應高質量發展的趨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發展主動權,一定在中國手上。
第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動權,怎么樣才能牢牢握在中國人手上?這里面有一個三步的遞進邏輯。
抓住發展主動權的三步遞進邏輯
第一步,大循環、雙循環加現代流通體系,這是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講了近十次的內容。為了構建大循環、雙循環和現代流通體系,我們需要改造供應鏈、產業鏈,實現產業鏈的運行方式和產業鏈供應鏈的空間組織方式。國家物流樞紐解決的既是運行問題,更是空間組織問題。解決運行和空間組織的問題就必須要創新,這個潛臺詞就是原有的那一套運行系統、組織系統,肯定不適應大循環、雙循環加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需要。
第二步,國家頂層的物流網絡建設,為這種大循環、雙循環加現代流通體系的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要素載體和運行模式創新、空間組織創新的重要支撐和引領。所以,國家物流樞紐在整個國家新發展格局的形成當中,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個有一點歪打正著,但其實也是總結中國經濟近十年運行特點的一個必然結果。
第三步,產業鏈、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將在具有潛力的區域和重新進行組織構建和創新的區域,從中獲得超過原有的改革開放以來的機遇。具體地說就是大循環加雙循環的機遇是遠遠大于原有的國際大循環機遇的,當然這個官方語言不是這么講的,但是我們從經濟、從產業運行層面上,道理就是這樣的道理,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從80年代以來提國際大循環,現在來提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正因為是更大的機遇,所以我們的企業如何抓住這個機遇,就成為了未來發展的關鍵之中的關鍵。我們怎么樣變焦慮、變憂慮為發展的興奮和沖動,進行精準的產業空間布局和產業組織創新,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大循環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戰略方向,也是總結改革開放以來42年經驗和接續推進中國現代化的一種必然的選擇,也是符合國內國際經濟發展邏輯的一個必然結果。所以,這個新格局一定會成為五中全會重篇敘述的內容。實際上我們要按照總書記講的,在生產、分配、消費、流通各個環節形成國內國際貿易相對平衡狀態下,各經濟部門、各地區互為需求來拉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新格局的發展背景
第一,就是中國進行的現代化。雖然在現代化的表現形態上跟歐美國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在現代化的基點和運行上,有著本質區別,或者是說中國進行的現代化,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實踐。14億人口已經有4億人達到中等以上高消費能力的現代化,發達國家的總人口才9億多,如果中國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我們將物理性地增加14億人,并且隨著人口的增長,現在放開二胎,這種情況下我們達到15億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將在世界上平添一個超過發達國家總人口50%的發達國家,這種國家的經濟和產業該怎么配套怎么運行?
我們改革開放初期,因為國內消費很弱,所以我們萬里迢迢地把商品送到別人那里?,F在我們旁邊就有市場,比如說我們的曹妃甸,旁邊就有北京和天津這兩個超級消費城市,曹妃甸又有原材料的優勢,這些原材料能不能變成產品?產品能不能變成服務?服務能不能拉動整個唐山的經濟增長?我覺得這到了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階段,而不是口頭上講一講大循環、雙循環,我們要擁抱大循環、擁抱雙循環,你不知道它在哪兒,你也抱不到,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供應鏈、產業鏈的重構和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融合,就到了我們必須要下力氣解決的階段。
第二,正因為是14億人參與現代化,現成的現代化國家,在資源、環境都受到局限的情況下,同不同意你進來?這是一個本質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打破發達國家通過逆全球化來阻止我們發展的逆流。就是靠我們經濟各部門互為需求的新循環體系的建設,因為它是14億人的現代化,是足以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這么一套體系。所以這個發展將是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第二次騰飛的重要基礎。
第三,我們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口,很多政府官員、企業家趕上兩次騰飛,這是不容易的。我們怎么樣在繼續開放的過程當中抓住這個機遇?這就成為了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新格局的發展內涵
第一,我們不是關起門來搞原來的自力更生,而是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上來建國內大循環,所以實際上是找新的戰略拉動點,是遇新機和開新局,這是十四五的關鍵。就是要發揮中國超級經濟規模拉動經濟增長的優勢,扭轉過去單純依靠出口來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轉變成進出口相對平衡。因為要滿足14億人的消費,我們的產能是不夠的,所以現在的產能過剩,有落后產能的因素,還有目前的消費還沒有達到的因素。但是需要增加什么產能就是我們需要動腦筋的,所以我們不是關門搞建設,而是繼續擴大開放??倳浾f我們開放的大門將會越開越大,因為14億人要達到現代化消費的水平不開大也不行。
第二,是要發揮超級規模紅利。我們第一輪的增長發揮是中國人口紅利,利用的是勞動力價格低廉,而我們現在勞動力上升了,我們恰恰形成了新的消費能力,這就成為了我們的規模紅利。
第三,是要按照這個循環來實現物流和供應鏈服務體系的再造,而不是維持現狀。比如說曹妃甸的港口是能源和礦石的重要進口碼頭,我們希望在保持碼頭勢頭的情況下,能夠在相關產業的布局上有新的建樹,能夠在滿足中國14億人消費的情況下,同時又能夠形成新的出口動能,再構建全新的產業利息,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要做這個事情,我們就要解決運輸與物流與供應鏈發展的基本問題,就是到了網絡和形成網絡規模經濟的關鍵階段。
因為改革開放,我們的主戰場在沿海,所以運輸是單向的。有了中國消費支撐以后,我們的運輸和物流必然形成從沿海到內地的雙向物流格局,雙向物流格局的組織,這些年交通運輸部推了多式聯運模式。然而為什么中國的多式聯運比例很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總體上是向沿海的單向運輸。
美國的多式聯運多,就高在沿海港口進貨之后,按照物流進行分撥,進入到內陸,內陸又反過來輸送給港口,這是平衡的。我們做物流企業、金融企業要做新的研究,這就意味著金融企業是下一輪投資的主戰場,網絡規模經濟將在這一輪的發展當中獲得全新的機遇。
(根據作者講話《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新思路》速記整理,本文小節題為編輯補加,未經作者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