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物流的國際化需求與趨勢
談到我國糧食國際化的需求,我們需要知道一下漢密爾頓的故事。60年前,由于當時特定的歷史事件和國際環境,我們面對饑荒餓殍的災難,自救無力。當時這位叫漢密爾頓的人,沖破內外層層阻撓,積極推動了加拿大與尚無任何外交關系的中國,開展了大宗糧食的國際貿易活動。也可以說,漢密爾頓是促進我國早期糧食物流國際化的先驅者和推動者之一,他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中國做國際糧食貿易的人都不應該忘記他!
三年饑荒災害(1959-1961年)的慘痛教訓,說明糧食安全對治國安邦是極其重要的。也說明一個觀點:就是人類因糧食饑荒失去的生命,遠遠高于人類戰爭殺戮傷害所帶來的死亡。
我國糧食生產的總產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平。2018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6億畝,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麥、大麥、高粱、蕎麥、燕麥等)的播種面積14.95億畝;糧食總產量6.57億噸,其中谷物產量6.10億噸。2019年的糧食總產量為6.63億噸,其中谷物產量6.13億噸;糧食播種面積17.41億畝,其中谷物播種面積14.67億畝。農業耕地播種面積略有下降,但糧食的總產及谷物產量均有上升。大豆產量次于薯類。
雖然貴為世界糧食產量的第一大國,我國同時還是長期的世界糧食進口的第一大國。
糧食的消耗分為:(一)人類的口糧;(二)動物的飼料;(三)機器加工產品的原料。豬飼料在飼料總量中是大頭。隨著中國經濟體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原始的吃得飽早已不再是問題了,吃得美味、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大大刺激了工業化養殖、工業化加工的快速增長,植物蛋白大量向動物蛋白的營養生產轉化。
自2014年開始,中國每年進口的糧食保持在1.1-1.3億噸水平,占總需求量的17%之上。這與美國、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穩定的糧食出口,俄羅斯快速增長的糧食出口和印度也有大量的糧食出口,形成了相當的反差。
2019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糧食安全白皮書》,總結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五大成就和七大特色,對我國提高糧食產能,推進種植結構調整,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農業科技創新,以及糧食儲備應急保障、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建設、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等指明了方向。在《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中,提出的我國糧食安全所面臨七個方面的挑戰,現在仍然存在。
這期間,后來又出現了兩個新的挑戰,也不容忽視。
先看一下中美貿易關系的影響挑戰。
90年代,赤灣有個與嘉里、中糧三方合資的大豆榨油廠,在中美大豆貿易初期,當時美國大豆協會的大豆農場主及派駐到中國辦事處的第一位首席代表雷天龍等,多次來到中國做商業推廣和技術交流活動,宣傳轉基因大豆的概念。下面這張照片在他們離開不到4個月的年底,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終于如愿加入了WTO,融入到了世界經濟的主流當中,中國的經濟也由此出現了持續十多年上升的拐點。另一張照片,是后來由于美中貿易摩擦紛爭升級,關稅大戰針鋒相對,中國對美國大豆關稅制裁報復劃定了時間點,這條沒趕上最后時間點的大豆船充當了這場貿易戰的“炮灰”,標志著中美經貿及合作關系進入了持續冷戰下滑的拐點。
這個經濟冷戰期的到來,一個側面也預示著中國走到了今天,將會放棄一些什么和得到一些什么。面臨著我們重新思考新的國際糧食市場供需結構調整和未來國際分工的變化,也出現一些值得關注和探討研究的熱點。
資源需求對于現在經濟體量消耗巨大的中國很重要。在新時代國際關系舞臺上,中國對于和俄羅斯的關系合作很重視。
俄羅斯在糧食方面是一個什么情況呢?
第一,俄羅斯糧食的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區域,年產量持續超過1億噸;
第二,俄羅斯主要的糧食品種是中、低檔的小麥,小麥產量世界第三;
第三,俄羅斯主要出口的糧食也是中、低檔的小麥,小麥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一;
第四,俄羅斯出口的小麥主要在穆斯林國家。
俄羅斯在遠東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扎魯比諾港是中俄兩國2018-2024合作發展計劃中,俄羅斯配合打造“一帶一路”Primorye-2 計劃的遠東谷物出??陧椖?,用于中國東北谷物的過境出口及轉運南方下海。碼頭設計產能和進度目標是2020年建成使用,2021年產能達到300萬噸,2023年達到1000萬噸。項目不僅投資過大,而且中國北方港口也一直產能過剩。
2018年巴西賺翻了,2019年俄羅斯賺翻了?
我們再看一下美國的大概情況,
第一,美國是三面環海,有國際遠洋貿易的便利;
第二,這四張表中,中國對美國大豆的依存度在逐漸降低,既有主觀上的不想買,也有非洲豬瘟后客觀需求上的減少。
美國對中國市場在努力挽救購買,同時也在重新調整銷售布局。中國呢,正在努力尋找替代美國的糧源,同樣也面臨著新客戶不穩定、能力弱、成本高、變數多的各種復雜因素。
再來看看第二個非洲豬瘟帶來的新挑戰。
這四張截圖基本上是非洲豬瘟病毒入侵以來的來龍去脈,但是我們在正式場合從來沒有提及是引自俄羅斯的,包括伊爾庫茨克的疫情和黑龍江曾經進口過豬肉的事情,只是說到多次多點傳入,從哪兒到哪兒,沒說出來。
目前,新聞媒體公開會發布有關非洲豬瘟情況的有四次。用農村農業部的官方語言來說,就是形勢依然很嚴峻!因為豬以稀為貴,市場豬肉價格來自需求,豬的身價是不會說謊的。
現在的糧食安全,首先是豬肉安全。修復非洲豬瘟造成養豬行業的巨大創傷,必然會是帶動新一輪的大規模養豬行動和大量的糧食消費需求,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和商機。根據別國的非洲豬瘟經歷和治理經驗,我們可能至少需要花上5~10年的時間來恢復元氣,同時,還需要在豬種繁育、精準喂養、環境控制、規模管理、防疫安全等方面不斷創新,苦下功夫,提升高質量的發展水平。下圖為我國目前出現的樓房養豬場。
時事造化,對策和政策也會不斷與時俱進。無論中美兩國硬著頭皮增加大量的買與賣,還是忽然打開綠色通道的VIP養豬行動,都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巨大需求密切相關。中美兩國眼下變數很多,長遠來看分道揚鑣,難以向好,也就是邊走下坡路,邊談利益的生意伙伴而已了。在非洲豬瘟的影響方面,目前提出“穩價保供”吃肉的措施,也反映在相對清晰的數據上,生豬出欄數多少、豬肉進口量多少,還有儲備肉庫存及投放情況,甚至一些財政補貼,都是實實在在的數字,究竟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到過去“穩得住”的常態,我們還需要走一步,看一步。
國際風云激蕩,市場變幻莫測,但是,我國糧食物流對國際化的需求是無法停滯和不能放棄的。這是因應我國國情、糧情、農情、民情的現狀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下面這張表是麥肯錫2019年做的一組結論性的數據,反映了我國對農業資源的國際化需求輸入仍處于較高的依賴性,農業屬于貿易強度最低的級別。十年之間,農業進口的依存度上升了12個點,升幅僅次于礦石的進口。
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有很大的困難和壓力。概括農業部長的這兩段話,就是:進口大豆是取長補短;進口美豆是難以替代。之前還有一個說法,大意是:耕地有限,種了大豆,就會丟掉玉米;種了玉米,大豆就很難顧及。
我國糧食物流的國際化需求具有微觀選擇上的不確定性和宏觀發展缺口上的趨向性,一方面,我們需要關注國際糧源供求環境的政策措施變化,在優化選擇最佳糧食貿易物流合作中,不斷提升對國際化合作領域的認知,避免走彎路、遇挫折。另一方面,在復雜多變、充滿動蕩的環境挑戰下,需要知己知彼,揚長避短,加深對自身農業發展狀況和糧食來源大趨勢的判斷,保持比較客觀和清醒的頭腦。
下圖是2019年我國北方地區、中部地區、南方地區農村農民勞作時的照片。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這么多年下來,我們依舊習慣于傳統落后的和幾乎陷于透支的生產方式,在產能結構提升上并沒有帶來多大質的改變和飛躍,這也注定了我們泱泱大國對國際化糧食資源還有脫離不開的長期依賴關系。我們“四個現代化”之一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工業化水平的普遍性提高,仍有待于努力思賢看齊,通過不懈地虛心向先進發達國家對標學習,來爭取自己長足的進步。
不忘初心,方善始終。